《關於偏方》

奧地利學派所主張的政策,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

版主: SGMaster

版面規則
奧地利經濟學派所主張的政策,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
回覆文章
頭像
OLivia
BK18 板主
BK18 板主
文章: 109
註冊時間: 2015-08-25, 18:51
: 資本主義信徒

《關於偏方》

文章 OLivia »

蹭一波愛莉莎莎熱潮,打撈一下幾年前的舊文


《關於偏方》

身為第一線的臨床工作者,常常面對病人對偏方的各種詢問,諸如「用油漱口可不可治療牙周病」、「那個彈X式假牙究竟好不好」、「這個藥吃了對牙齒有沒有幫助」(謝天謝地!我至今尚未遇到問我體氣的病人!)。

現今醫學教育都講求實證醫學(EBM, Evidence-based medicine),其定義是「謹慎地、明確地、小心地採用目前最佳的證據,作為照顧病人臨床決策的參考」(A. Cochrane, 1972),以我淺薄的執業和訓練經驗來看就是:「用可再現性最高的方法,進行投報率最大的保存醫學」(當然這是我目前的感悟,有錯誤請先進指正)。

正如經濟學一句名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萬物皆有其成本,治療策略也是,特別是在我這自由主義信奉者的心中,沒有什麼治療策略是絕對錯誤的,若是有錯誤,就是「投報率太低」或者「違反不傷害、保存原則」。(事實上所謂的「不傷害」和「保存」也是基於投報率,正因為天然ㄟ尚好,目前牙醫學中,任何想要在事後企圖接近最初天然狀態的作為,其付出代價都極高)

許多臨床工作者對偏方深痛惡絕的理由是,在一輪偏方的殘虐之後,患者到手上時已是慘不忍睹,所謂慘不忍睹的意思是:要能使患者盡可能接近到「最初健康、完好狀態下所能行使的功能」,常常要付出的代價極高,無論是時間、金錢、還是在這之中醫師、病人雙方所遭受的苦難(無誤)都令人崩潰。更可怕的是,患者在這一輪下來,心中充滿怨懟、不滿、無處訴苦的情緒,有可能會發洩在醫師身上,或者有些醫師並不認同、但已經深植在病人腦中的觀念,常常會造成治療過程中的困擾,再加上現今醫病關係的緊張,這對醫師造成的心理負擔亦是不言可喻。

我常常在思索,明明有許多專業人士苦口婆心、大肆宣導,而現今資訊流通也十分發達,為什麼偏方仍是盛行不衰,而從偏方大獲其利的更是所在多有。我試圖從幾個面向去思考這問題:


《死馬當活馬醫 v.s. 因果尋得》

以我個人經驗裡,當患者走投無路,或者說,所有現實表徵都在背離患者心中的希望,但患者依然持有不肯放棄(或者,不肯面對現實)的心態,這種心態便是偏方滋長的肥美土壤。偏方彷彿救世主從天而降,拭去他們的淚水,給予他們靈魂上的平安喜樂。當所有醫師都告訴你「你這個狀況應該要方法A」,但方法A若是不為患者所喜,這時如果跳出一個人告訴你「方法B可以幫助你」,患者很難不去把這方法B視為一個救命浮木。

這麼一想,偏方似乎也和宗教或神棍有驚人的類似。自古以來,所有宗教和大儒所注重的便是如何在這浩瀚無際的宇宙中「尋得因果」,尋得「因果」還不夠,還要能打倒這因果,乃至於掌控,人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一個隨機而無意義的世界中隨風跌宕,無意義地生,無意義地死。

在一個人無力掌控、似乎只能屈服不可知的偉力的世界裡,宗教的存在就是幫助我們解釋這個世界,尋得一個邏輯自洽的因果關係,乃至於去掌控因果。因此我們看到所有的宗教儀式都是企圖掌控因果的行動體現。即便到了現代,「宗教性的因果尋得」並沒有隨著神權的隕落而消失,只是從宗教變成科學,但諷刺的是,科學卻一步步把人多年以來建立的「人本位」剝落殆盡,人又要再一次面對生命在隨機中跌宕的難題。


《譁眾取寵 v.s. 生存者偏誤》

由於現今媒體傳播更為容易,許多小概率事件往往被放大到好像變通則。而另一個有意思的行銷學情況是,「當沒有什麼時,就要強調什麼」。記得去故宮看奧賽展時,同行友人告訴我,為什麼19世紀一堆畫家開始畫鄉村風情和大自然,就是因為當時這些畫的買主都是一些都市佬,根本沒什麼機會去鄉村看真實風景,只好買這些畫聊以慰藉。

這兩個概念合在一起就產生了有趣的化學反應。一個前所未見的方法在媒體上露臉,配以好幾個實際體驗者充滿感性地講述他們的成果和感謝,在宣傳之下這個新方法的好結果彷彿變成了通則,若是這些方法冠以「自然、有機、古法、小農」諸如此類的標語,就會顯得更加吸引人,正是因為我們都認為自己身邊的環境充滿著化工、非天然、機械標準化的產品。當患者已經厭倦許多藥物、假牙、費時費力的治療時,有人告訴他有「天然、自癒」的治療方法時,患者很難抵擋這層心理誘惑。


《自我辯解 v.s. 信仰》

人永遠都需要重新自我解釋—而且是正向的自我解釋—此外,人也需要內在邏輯自洽(這在上文提過)。要人類承認自己有無知、不理性、不周全等錯誤其實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心理學上有所謂「認知不協調」,即「我心中所知的某些事情和我的所作所為是背道而馳」,在這種情況下,人為了正向地解釋自己,會採取許多行動自圓其說,比如說當我們在做抉擇時,一旦選擇了A,我們會花所有的努力、查找各種資料去說服自己「選擇A是明智的」,這就是降低認知不協調的實際例子。

當這種自我辯解一旦上升到感性層面(即認定這就是正確的),這種深化和信仰無益,會更加驅動人往他一開始認定的道路直直衝下去,並將所有他過去所懷疑的屏除在外。

放在偏方上也可以理解,無論是提供偏方還是接受偏方的人。過去鬧的沸沸揚揚的森青直銷,其會員就在鏡頭前哭喊:「我們可以不賺錢,難道台灣人民不需要健康嗎?」在所有人眼裡—甚至他們自己也知道—直銷的老鼠會型式是非法並為人詬病的,但既然頭都洗了下去,連錢也沒賺到,只好把「台灣人民的健康」和直銷做連結,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到正向的連結。

說起來,偏方的存在,就是人類的感性弱點和理智的永恆鬥爭,偏方大概永無消失的一天,只賴各位同行繼續努力。
#青編
 
========
 
轉貼自: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附加檔案
醫療.png
醫療.png (117.71 KiB) 已瀏覽 4076 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