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派是宗教信仰嗎?》

奧地利學派所主張的政策,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

版主: SGMaster

版面規則
奧地利經濟學派所主張的政策,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
回覆文章
頭像
OLivia
BK18 板主
BK18 板主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5-08-25, 18:51
: 資本主義信徒

《奧派是宗教信仰嗎?》

文章 OLivia »

#子編精選
按:認為奧派是某種宗教或神學,是對奧派的一個常見誤解,下面的對話或許對消除這個誤解有幫助。

張曉: 奧派的整個理論大廈建立在自由意志神聖+對人性抱有信心的基礎上,從這一點出發所構建的理論確實邏輯嚴謹,當這套邏輯運用到倫理學時,尤其會產生很多衝擊性觀念。我首先是在讀《百辯經濟學》這本書時,開始對這套體系的警覺和反思。

但問題在於,奧派的這個基礎本身是不可證的,因而是屬於信仰層面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極端的奧派其實有很強的宗教性——本質上是對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的崇拜。(當然,所有的學問其實都有某種前設,研究人的學問尤其如此,但對預設的絕對化後,然後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推演來構建學問,其實已經變成神學研究)我自己是不接受奧派的這個信仰性前設,而接受基督教所講的,人的理性和意志都是被罪污染過的,人性是靠不住的。

朱海就:這個問題很好,謝謝。我在寫《自愛與理性》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想到奧派和基督教的問題,基督教強調個體主義,相對其他宗教而言是最靠近奧派的,奧派也是起源於經院哲學。在基督教中,上帝代表的是真理,信奉基督教某種程度上是對真理的追求,奧派也是強調追求真理,認為人是無知的,需要通過學習經濟學來習得真理(理性的進一步獲得)。奧派認為真理是先驗的,這與基督教認為上帝先於人存在也是一致的。奧派不是崇拜理性,而是認為人除了利用自己的理性之外,沒有其他選擇。人的理性是不足的,人容易被錯誤的學說迷惑,所以需要破除它們。破除錯誤學說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神性的體現,如在米塞斯身上體現出來的)。

還有,不同的學說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可以假設人是自愛的,也可以假設人是野蠻的或罪性的,兩者都有一定的現實性(當然我認為前者更現實),但不同的假設通向不同的理論和制度,產生的後果是不一樣的。前者才是指向自由市場的,後者是指向大政府的。如我們認為自由市場比大政府「好」,那麼從理論的選擇上說,我們也應該選擇前者,當然這帶有一點功利主義的色彩,但對理性的人來說,我們應該支持什麼理論呢,我認為答案是明顯的。

認為人是罪性的,這個假設也是沒有問題的,只要你認為人是可以通過理性(如學習「好的」經濟學)來「減少」這種罪性就可以,相反,如認為需要通過大政府來減少這種罪性,那就是我們反對的。

奧派是一種分析、理解世界的方法,不屬於信仰範疇。米塞斯構建的行動學確實邏輯嚴密,但不能因此就說它是一種神學,相反,它是人間的學問。人有自由意志或理性只是奧派的公設,不是崇拜對象。崇拜人的自由意志或理性是「理性的狂妄」,恰是奧派反對的。奧派被誤認為是神學,可能與米塞斯的理論具有先驗性有關。先驗是不是對經驗的否定(可以視為對實證的否定),先驗指向的是一般趨勢意義上的經驗,那種往往不是能夠被直接觀察到的經驗,或者說是一種可以通過理論的學習認識到的經驗,如拉長時間,因為是可能被驗證的經驗。這可以視為和神學的區別。

張曉:謝謝朱老師的解答。客套話就不說了,我就單刀直入。您提到奧派承認「人的理性不足」、「人性靠不住」、「人是無知的」,這一點應該說基本上各學說間是沒有爭議的,因為這是可以觀察到的經驗性事實。您認為「好的」經濟學(我理解就是指奧派經濟學)是解決之道。但奧派經濟學,也是人的理性所演繹出來的一套學問,因此其本身也已經受到人的理性不足的限制。如果認為一套人的理性構建出的學問能夠解決人的理性之不足的問題,其實還是在將人的理性絕對化。

朱海就:「人的理性構建出的學問能夠解決人的理性之不足的問題」,這句話中兩個理性不是一個意思,前一個是作為公設的理性(人的行動的目的性),後一個是把理性作為一種經驗現實來講。人的行動的目的性作為公設是非常現實的,把這個現實的公設作為出發點不是把人的理性絕對化。在這個現實公設之上建立的理論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能夠使人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改善自己的境況),如避免走計劃經濟的道路,這也是「好的」經濟學能夠使人具有理性的意思,當然不是解決了人的理性不足,也不是將人的理性絕對化。

張曉:基督教和奧派的差異是根本性的。在知識論層面上,基督教中具有絕對性的「真理」不是靠人追求、思考而來,而是靠上帝直接啓示而來,聖經里的「先知」的信息是天啓性的,而非人理性推導而來;

朱海就:尋找啓示也是理性的人的行動。
張曉:在方法論層面,基督教認為人要把自己的理性屈從於對上帝的信心,而不是高抬自己的理性,更不是靠靠理性來解決問題——理性本來就自帶問題;解決人的問題,是靠造物主的恩典而非人的理性。

而奧派把解決方案寄託於人的理性。相對而言,奧派其實和其他人本的宗教信仰有更多的契合之處,例如存在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仰、佛教、伊斯蘭教等,都是企圖靠人自身去尋得真理(天啓性宗教如伊斯蘭教除外)、並且靠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朱海就:區分方法論層面的理性和現實層面的理性。尋求造物主的恩典,也是一種理性行動,即他把尋求恩典視為能夠達到他目的的手段。

張曉:您認為「人除了利用自己的理性之外,沒有其他選擇」,這是一種信仰框架下的論述,是不可證的;事實上,在天啓性信仰(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框架下,人除了利用自己的理性之外,並非沒有其他選擇,而是可以選擇把理性屈服在造物主面前,以他啓示的真理作為真理;在佛教、印度教等信仰框架下,除了理性,其他認識世界的途徑是更重要的(例如「般若智慧」)。

朱海就:「其他選擇」本身就是一種理性行動,即選擇屈服於造物主就是一種理性。
張曉:其實,正如您所說,如果奧派承認人的理性之不足、人性靠不住,則應該承認,無論是政府中官員還是市場中的主體,都是不完美的,都可能犯錯誤,並因此可能對整個社會造成損害。

因此完全不應將其賦予道德性的要素,更不應情緒性地將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行道德化包裝(您轉的張是之那篇「感謝他們在刀尖上起舞」,就是典型),實際上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市場中的個人,其行動中無不在傳遞某種影響他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當這些人擁有巨大影響力時,其傳遞出的錯誤價值觀可能對整個社會是相當有害的(例如花唄最近被下架的廣告,推崇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當然,又要回到第2點,一個價值觀有害還是無害,一個經濟學是好還是不好,其評判的依據主要還是根據評判者自身的信仰框架而定。

朱海就:您可能犯了「相對主義」的錯誤,人性靠不住不等於沒有真理,沒有對錯。傳播某種觀點或者說試圖影響他人是沒有問題的,不同觀點可以競爭,人們可以辨別。這是社會進步的前提。不能說因為人性靠不住,就反對思想的傳播。這個還是要從產權角度說明,如螞蟻做花唄的廣告,它是有這個權利的,你不能認為它是「推崇消費主義意識形態」。最後一句「一個價值觀有害還是無害,一個經濟學是好還是不好,其評判的依據主要還是根據評判者自身的信仰框架而定」,這也是相對主義,人們有自己的判斷,好不好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是先驗的,如「可靠的假設加上可靠的邏輯」是判斷一種理論優劣的標準,即好壞不是由每個個體自己說了算的。

張曉:人性惡的假設並不當然推導出「大政府」,而可以推導出「制衡」機制,美國的政治架構設計是一種典型。這種「制衡」,也包括了政府與自由市場之間的相互制衡。

朱海就:權力之間的制衡比不制衡好,但還是不如「小政府」好。或者說,如制衡意味著大政府是不可取的。
張曉:正因為政府、市場中的個人的理性都是有缺陷的,因此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不能走極端,需要互相制衡。除了一些極端,大部分奧派也並不主張無政府,大部分其他學派也不是主張全能型政府,政府應該多小、多大,這不應該是絕對的,而是應該隨著社會情況變化來調整。

朱海就:「制衡」一詞不能用於「政府和市場」,這兩者之間不是制衡關係,制衡只對權力而言。政府和市場之間是「服務」關係,即政府服務於市場,維護並受一般性規則約束。

張曉:仔細閱讀了您的回復,其實還是沒有說服我奧派的這個思路不是一個神學研究的思路(即基於一個不可證的假設,來推導整個理論),其實與人類有關的學問,都是如此,社會「科學」與實驗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確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我並不是否定神學研究(我自己現在的主要興趣反而是基督教神學),而只是想指出這些學問的實質,後面其實都是一套信仰體系作為基礎(例如奧派對假設性理性的信仰)。同樣,我也並不贊成相對主義,只不過不同信仰體系的人,對於什麼才是「絕對」有著不同的認識,比如基督教信仰認為聖經是絕對的,而奧地利學派認為「假設的理性」(可靠的假設加上可靠的邏輯)是絕對的。

朱海就:米塞斯的那個「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不是一個信仰,而是一個公設。奧派不是以信仰為基礎,奧派經濟學是科學,不是信仰。奧派愛好者是「喜歡」奧派,而不是像宗教信仰者那樣「信仰」奧派,喜歡和信仰是有區別的。他們「喜歡」奧派是被其邏輯說服。而宗教信仰本身則和邏輯關係不大。奧派揭示的經濟學原理確實具有真理的性質,如選擇就要付出代價,沒有儲蓄就沒有資本,不發揮企業家才能無法實現經濟增長,沒有價格就無法協調等等,這些原理對教徒也是適用的,一個認為聖經是絕對的的教徒,也必須接受這些原理,因為他們也是行動人。經濟學的原理和宗教信仰不是並列關係。後者可以視為一種具體的行動,而前者並不關於具體的行動,而是有關不同行動之協調的原理。

張曉:我是指,奧派的這個公設其實是帶有價值取向的,並非中立的,就是人的行為的目的性的實現(即人自主改善自己的境況)本身就是一種善。

朱海就:奧派經濟學是中立的,這個公設也是中立的。「人自主地改善自己的境況」說明的是人的理性,這是一個公設,不是倫理學中的「善」。善還是惡是從他人眼中來看的,「人自主改善自己的境況」並不意味著善,比如一種違法行為。
張曉:涉及到信念層面的東西,可能彼此也難以說服,互相討論吧。

朱海就:好
(張曉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科院博士後,現就職於北京某企業;朱海就為浙江某高校教師)

========

轉貼自: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