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理性》

奧地利學派所主張的政策,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

版主: SGMaster

版面規則
奧地利經濟學派所主張的政策,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
回覆文章
頭像
OLivia
BK18 板主
BK18 板主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5-08-25, 18:51
: 資本主義信徒

《再談理性》

文章 OLivia »

在討論「人是否為理性」這個話題時,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辦法在同樣的基礎上有共識,因此常常會有「一個理性,各自解讀」的狀況。

人理性嗎?這個大哉問取決於你如何給予定義,也就是這命題「前提」是什麼?我們勢必要好好討論清楚。
一般人語境下的解釋,相近詞是冷靜、判斷、認知等能力的綜合體,你情緒激動導致決策錯誤?你不理性;你因為資訊不足貿然決策導致判斷錯誤?你不理性。

那什麼時候你是理性的呢?情緒不起波瀾,能夠慎重思考的時候,你是理性的;你的資訊完備,選擇出最佳方案的時候,你也是理性的。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人當然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理性的,這同時也是眾人經驗所能及的,因此往往有人用這樣的前提來抨擊經濟學當中討論的都是「理性的人」,不符合經驗事實。

古典經濟學當中採用的「理性人假設」,把人們想成是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動物,時時刻刻盤算著自己的利益,雖然不夠符合現實,但理論上也還算堪用,只是無法避免地會推導出錯誤的結論,比如古典經濟學中對於「壟斷」的恐懼就是源自於跟現實不吻合的假設。

後來又有一派學說以理性人假設為基礎作為改良,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設,成為了「行為經濟學」的濫觴。
對於行為經濟學的批判,這邊先按下不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翻舊文。

至於奧地利學派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米塞斯對於「理性」一詞有著不同的態度。

他把人的心智結構視為一個黑盒子,裡面裝著什麼?如何運作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任何選擇、行動之前,必定會先有個「目的」。

確定你的「目的」之後,你的黑盒子會開始運作,最後跑出一個「行動」,因此只要你的目的經過了這個「理性之盒」(當然米塞斯不曾這麼說過)的計算,你的一切行動都能稱之為「理性」。

但「理性」不代表著「正確」,也不代表著目的與手段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更不代表著不會後悔。一切只能說明你「當下」就是會這麼幹。

因為每個人的黑盒子都不同且不完美,因此我們認為人理所當然的會有不同想法、理所當然的會做錯決定、理所當然的會改變想法、理所當然的會因為認知不足導致失敗。

這樣的前提之下,「真實的人」的樣貌總算被活生生地描繪了出來,而不是像「理性人假設」那般的冰冷。
因此,對我們來說,人們所有行動,都是理性的,無一例外。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讀者更能搞懂我們在談的「理性」究竟為何物。
#子編

========

轉貼自: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