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何懼壟斷?》

發表於 : 2021-01-22, 20:08
OLivia
作者:埃德蒙·S·佈雷德利(Edmond S. Bradley)
#子編精選
 
對微軟的審判提醒我們,對產業集中的恐懼是社會主義理論最後的庇護所。這種主張認為,資本主義最終必然失敗,因為在自由市場中,所有的(或者大多數,或者至少一部分)產業將自然結成壟斷。接下來,政府必須調整產業從而引起「競爭」。而且,既然在這些巨型私人產業裡,有些人富得流油,令人不快,那麼沒收他們的私人財富分給較窮的人,就是公平合理的。

斷言自由市場導致壟斷,這錯得太遠了。如果允許市場長期自由運行,表面上的壟斷者很快就會發現其實存在競爭。只有在短視的靜態分析下,市場經濟中運行的某家公司才看起來象是一種壟斷。若放寬對產業的定義,則可見任何產業都存在著大量競爭,正如產業的定義太窄的話,任何品牌的產品,比如某個受歡迎的冰淇淋品牌,都有某些壟斷特徵。

航空業是實例之一。現在只有兩家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製造商:波音和空客。免不了有對壟斷利潤和乘客安全表示擔憂的權威意見。然而,最近三年波音的行為——尤其是試圖將整個生產流程現代化來減少成本——顯示波音相信存在著競爭。

波音是對的,競爭不僅來自空客。假設空客關門,只剩下波音。也假設波音無須面對政府管制。波音就能漫天漲價嗎?如果它這樣乾,短期內,需要旅行的人將找到越來越多的方式來替代坐飛機。航空公司會盡可能使用小飛機。長期來看,其他公司,比如比奇飛機公司(Beechcraft)和塞斯納公司(Cessna),若發現進入這一市場將獲得高於正常水平的利潤,就可能來生產大型噴氣式飛機。

再來考慮電力企業:據《經濟學家》報導(2000年8月),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放鬆管制正在引發電力產業的巨變,包括較小的本地廠商的興起。大多數國家和社區都重視原生態環境,而小電廠比大電廠更為「綠色環保」。並且,短距離輸送電力意味著初始成本更高的本地廠商也能夠與遠方的大廠商競爭,因為它們節約了距離產生的成本。因此,本地的小廠也許很快就能與大廠競爭。

汽車製造業提供了又一個很好的例子。在20世紀初期較少管制的年代,美國有幾十家小型汽車製造商,從杜森博格(Deusenberg)到漫步者(Rambler)。現在,隨著克萊斯勒被戴姆勒-奔馳公司收購,美國看來只剩下了兩家廠商。在世界範圍內,福特、通用、戴姆勒-奔馳、寶馬、以及其他公司(甚至菲亞特)正在全面收購勞斯萊斯、路虎、捷豹和蘭博基尼這些史上傳奇的汽車品牌。

這些收購從表面上看,似乎顯示壟斷正在形成。更仔細地審視,我們發現上述四家被兼併的公司,被其他公司收購時都正遭遇財務危機。而重要的是,許多汽車發燒友認為被收購公司的代表性品牌值得輓救。它們被收購是因為雖然它們當時賺不到錢,但仍能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產品,這些產品應能帶來利潤。有人生產的汽車受歡迎卻賠錢,並不表明行業正趨於壟斷,而表明存在經營上的缺陷。

汽車行業的競爭仍然很激烈。初創立的公司如韓國現代、准獨立的品牌如土星和吉優等都表明,進入該資本密集型行業的高成本不足以阻止新來者。此外,新的趨勢如SUV以及特種車輛(如流行的復古刻奇的克萊斯勒PT漫步者)表明,即使是已成名的製造商,也仍須以創新求生存。

這三大產業——飛機、汽車和電力——是資本最為密集的行業中的三種,它們都顯示,當市場自由時,就沒有壟斷。但是為了便於討論,假設你的電力公司決定將費率漲到現價的三倍。將會發生什麼?短期內,人們將用蠟燭照明,關小空調,並想法減少用電量。長期看,我們將尋找目前供應商的替代者,而市場越自由,尋找替代者所需時間越短。

經濟利潤吸引著潛在的企業家,其中有些新來的競爭者將提供真正划算的買賣。

如果你的電力公司,或者波音公司,決定漫天漲價,顧客被迫尋找長期的替代品,這會帶來不便嗎?當然會。但是任何不便都將告知企業家有利可圖,然後他們會行動。隨著時間推移,這一自然的市場過程將讓我們享有更多選擇,更多負擔得起的選擇。與馬克思和加爾佈雷思(Galbraith)的說法相反,自由的競爭不會產生壟斷,而會阻止壟斷。

還不用說,為不存在的壟斷而設想的解決方案的內在問題。反壟斷法製造了一種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即誘使失敗的企業利用管制來擊敗其競爭對手(微軟一案正是其例)。

反托拉斯的歷史及其破壞性影響顯示,與自由市場相比,政府並不能更好地管理產業形式。
 
========
 
轉貼自:巴斯夏的蠟燭工坊